以专业助力非遗文化保护及产业发展 —我所编著非遗文化法治保护书籍上架发行
2022-03-09 浏览次数:2584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是什么?它可以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也可以是师徒相授的民间技艺;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美术。总之它是我们每个人的民族基因,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展。
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木版年画,2002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样一种特色鲜明且实用性很强的画种在新经济形势下焕发新的活力,政府与民间都在努力探索路径。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复兴和重建的重要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世界语境下,探索中国特色的非遗文化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绵竹市围绕绵竹木版年画非遗保护课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19年8月28日,《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经德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19年9月26日经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年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法规的出台实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保护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条值得深入探索和总结的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新路径。
为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新运用场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促进非遗产业发展的法治保护新机制,昆峰律师事务所受绵竹市委市政府委托,组建了由程守太、黄春海、曾祥坤、韩芝康、唐竹、谢执胜、刘茂南、王清荷、施乔、张裕杭、严国锐、龚浚杰、周衍等律师组成的编委会,深入绵竹市调研,在参考域内域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著了《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与法治保护——以绵竹市非遗保护经验为例》一书。
在新年来临之际,这本《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与法治保护——以绵竹市非遗保护经验为例》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现已上架发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为一家立足四川、覆盖中国、连接世界的大型综合性律师事务所,昆峰律师事务所一直致力于以律师专业服务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我们也希望通过《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与法治保护——以绵竹市非遗保护经验为例》一书的出版发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我们也衷心感谢为本书编写提供了大力帮助的中共绵竹市委、绵竹市人民政府、中共绵竹市委政法委、绵竹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绵竹市司法局、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绵竹市市场监管理局、中国绵竹年画村景区管理委员会、绵竹年画博物馆、绵竹市绵竹年画发展促进会、四川四汇斋年画有限公司等。感谢四川师范大学唐稷尧教授、李明华副教授、王燕莉副教授给予的帮助。还要特别感谢胡光葵、孔祥忠、曾涌等艺术家、企业家,以及绵竹市司法局的全体工作人员对本书的特别贡献。